【中国家电业战略突围】:全球化背景下,机会何在?

日期:2002-09-09 标签:【中国家电业战略突围】:全球化背景下,机会何在? 来源:深远

         近期,对于家电企业反思的文章,诸如“六问XX”,“XXX迷路信息时代”等纷纷见诸媒体,并大有形成潮流之势。将个别家电企业神化,追捧的文章连篇累牍,出版的书籍汗牛充栋不对;反过来怀疑一切、吹毛求疵也未免极端。中国家电业经过相对长期的高速发展,的确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压力。我们需要思考,更需要切实的进步。对此,我们邀请了方方面面的专家,集中对此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以期为中国家电企业的变革创新助威壮行。

  同时,中国家电业作为国内竞争最充分的行业或行业之一,其先行者的地位与国际竞争对手的差距,其对中国市场乃至消费者的贡献与诸多甚至是积重难返的问题,非常具有典型意义,也同时具有了研究价值。

  郭立新(西门子家电中国销售公司国内销售经理)我不认为中国家电业是目前国内市场化程度最高或至少是最高的行业之一,可以说,市场化的过程还是它们必经而未经的过程。技术和成本两大基本因素在竞争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无论从哪个层面,中国都将成为全球的标志性市场。

  高建华(中国惠普有限公司助理总裁)今天中国家电市场上的问题, 不是技术方面的问题, 而是管理方面的问题。对国内的企业来说, 把功夫放在了解消费者上面, 比把功夫放在产品或技术方面更有效。这样才不会用自己的弱点去碰别人的优点, 才不会永远跟在人家后面走。在一个透明度很高的主流市场上, 想从消费者那里赚钱已越来越难, 企业惟有从供应商哪里省钱才是出路。

  杜建君(深圳市深远企业顾问机构总经理)目前家电企业的转型实际上是战场置换,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必须进行的创新挑战的一种回避,是对产业纵深探险的畏怯。对单个企业来说,多元化的选择是理性的,但是集体同质的转型刚好陷入了经济学中的合成谬误。

  屈云波(北京派力营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目前,中国家电企业间的竞争已上升到综合实力的全面竞争阶段,而竞争的要素也上升为战略管理、全面管理阶段。其中包含有三个层次:一是发展战略管理;二是竞争战略管理;三是核心竞争力管理。企业必须在自己的战略管理目标中作出明晰的选择。

  陈春花(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极低的盈利水平、放慢的增长速度、激烈的寡头竞争,都在清晰地传达这样一个信息:中国家电行业已经由成长期进入了成熟期。粗放式经营方式与行业发展阶段的不适应性,是2001年中国家电业全面亏损的根本原因。

  徐 源(小天鹅集团副总裁中国家电)在国际、国内市场上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大多数中国家电产品的档次和质量处于中等水平,自我开发能力和生产效率不高,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企业体制改革还刚刚开始,与国际一流家电相比差距巨大。参与国际竞争,必须树立与国际企业平等对话的“比较优势”。对优势资源的整合能力,就是中国家电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金焕民(本刊高级研究员)TCL在中国家电业中有些另类,它是跟随者,更是创新者,往往能够出奇制胜。在今天,无论是TCL的经营者,还是旁观者,需要研究的是:TCL在出奇制胜的道路上还能够走多远?进而,如何从出奇制胜的路子走向更为平实的经营轨道?

  全球化背景下,机会何在?

  ■ 陈春花

  2000年,中国彩电业全面亏损;

  2001年,中国家电行业全面亏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是行业性原因还是企业自身经营性问题?是行业的终结,还是重生的机会?

  中国没有任何一个行业会像家电业这样变化莫测、诡谲多端。然而你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中国市场化运营程度最高的一个行业。

  一、亏损为什么?

  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任何一个产业,都不可避免地会经历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消亡期这样五个阶段。而要判断一个产业目前处在什么时期,最显著的判断标志是其利润水平、增长速度和竞争状态。

  在利润水平上,中国的家电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都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这个时期企业的利润水平非常高,平均利润水平是20%~30%。从90年代后期开始,整个行业的利润率一路下滑,从10%降到了3%~5%,直至接近于零。开始时尚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亏损的只不过是彩电、影碟机等部分企业;可是到了2001年,竟然出现了家电史上的首次全行业亏损。

  在增长速度上,整个80年代至90年代上半期是我国家电市场“爆炸式”增长的年代,特别是在1986年~1995年的10年间,我国家电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在32%以上,这种排浪式的消费使得我国城镇及早地完成了彩电等家用电器的普及,家电的社会拥有率迅速提高。但是,90年代中期以后,大家电先后度过高速增长期,增长速度大幅度放慢。如电冰箱的增长率已由1995年的20%下降到1999年的5.45%;空调器由1995年的40%下降到1999年的10%;洗衣机的增长率虽有所起伏,但也是呈急剧下降趋势,到1999年的时候基本上处于零增长状态,2001年已经出现了负增长。

  在竞争状态上,也由80年代的“完全竞争”过渡到今天的“寡头竞争”。由于我国家电工业是靠技术和生产线的引进而发展起来的,技术含量较低;同时受国外转让技术的制约,许多品牌的技术来自于同一企业,导致产品差别只是表现在细小之处,各种品牌产品之间的竞争只能主要依靠广告、价格和服务竞争,形成家电市场的几乎“完全竞争”。经过十几年的“价格战”、“技术战”、“服务战”、“概念战”之类激烈战争的洗礼,家电市场上的品牌集中度迅速提高。目前彩电市场前4名品牌的市场份额之和约为62%,空调市场前5名品牌的市场份额之和约为53.9%,冰箱市场前4名品牌的市场份额之和约为72%,洗衣机市场前4名品牌的市场份额之和约为69%。这些现象表明,家电行业已经开始为少数几个强势品牌所控制,开始进入了寡头垄断竞争时期。

  极低的盈利水平、放慢的增长速度、激烈的寡头竞争,都在清晰地传达这样一个信息:中国家电行业已经由成长期进入了成熟期。换言之,行业的盈利能力已经注定了不可能再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依旧沿用成长期的那套粗放式经营方式来经营中国的家电企业,亏损在所难免。经营方式与行业发展阶段的不适应性,是2001年中国家电全面亏损的根本原因。

  二、机会何在?

  然而,中国的家电发展又有其特殊之处。一是中国人很特殊,二是中国的企业很特殊,三是中国家电企业的“命”实在是太好了。中国人的消费可以用“疯狂”来形容,而中国家电企业的生产更可以用“狂热”来形容。始于80年代的中国经济大增长,将人们压抑了很久的消费热情一下子激发出来,家电产品严重地供不应求,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90年代中期。从此以后,家电企业的日子便江河日下。由于供大于求,买方市场开始形成,产品开始积压。到了2000年,家电生产量已经大大超过了国内需求,以彩电为例,2000年底的实际库存竟然高达1400万到1500万台!更有甚者,龙头企业四川长虹1998年底整机和彩管总计积压资金竟达到了100亿元!

  这样的结果是:一方面造成了企业的大面积亏损,另一方面又迫使企业不得不把目光转向国际市场。有一个数据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中国家电2000年的出口额从上一年的43.19亿美元,一跃上升到57.35亿美元,增长了32.79%。

  如此迅猛的出口增长是不是乱中求存的一种偶然呢?答案是否定的。说中国家电企业的“命好”一点都没错,因为国际分工及制造中心的转移注定了其中的必然性。全球性的制造中心自蒸汽机发明以后,家电制造中心几十年来在世界上发生过几次转移。60年代以欧美为中心,诞生了通用电器、惠而浦、西屋电气、西门子、伊莱克斯等著名的世界级品牌;70年代,随着日本家电业的崛起,家电制造中心向日本转移,诞生了松下、索尼、富士通等世界级品牌;80年代的移向韩国,又诞生了三星、LG等世界级品牌。历史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每一次制造中心的大转移,伴随而来的都是国际性大品牌的诞生。那么今天,世界制造中心又开始逐步向中国转移,中国市场已成为全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又将带给中国什么呢?谁都清楚,这一次带给中国的将会是什么。

  历史常常会重演。在国际制造中心的大转移及中国加入WTO这一特别时刻,回顾一下世界家电的发展史,品味一下中国家电格局的演变史,再跳出来俯视今天的中国家电格局,或许能探索出一条中国家电未来发展之路。

  世界上每一次制造中心的大转移,伴随而来的都是国际性大品牌的诞生。所以说,绝望中的中国家电应该很幸运这宝贵的机遇。

返回

上一篇:杜建君:要做新型市场营销

下一篇:世纪营销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