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小康》杂志专访杜总-畅谈液晶面板的前程
日期:2010-03-31 标签: 来源:深远
一窝蜂的行为方式,让人们对中国彩电业尤其是液晶面板的产能充满了疑问,前程堪忧,成为了液晶面板大跃进之后,人们对这个行业使用频率最高的形容词。
文|《小康·财智》记者 胡柯
投资245亿元的深圳8.5代液晶面板线在TCL集团(5.42,-0.09,-1.63%)的号召下,11月16日终于浮出水面,这是2009年在中国市场上线的第八条液晶面板线。
从年初开始,中国的液晶面板市场就一直是暗流涌动,不仅外资的三星、索尼、夏普等厂家将生产线开始向中国转移,中国的本土企业诸如京东方等也是大手笔,京东方不仅在合肥投资175亿元奠基了6代线。8月份,还在北京亦庄声势浩大地奠基了8代线,投资280.3亿元。
面板线的大跃进,让中国市场的2009年,彩电业呈现出了格外的繁荣。可是,繁荣还未退去,国家的优惠政策余温还在,面板产能过剩的报道就开始充斥各大媒体的头条。
“面板荒”仅一年就变成了“面板剩”,听起来多少有点玩笑,但是,认真起来,我们发现,用资深家电行业专家,现深远顾问首席咨询师杜建君的话说就是,中国的面板业目前走入了“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的恍惚状态。
扎堆型生存
一直以来,中国的液晶面板基本上都是依赖进口。中国本土集中在4.5代、5代等产能的面板线,已不能满足中国每年9000万台的电视机供给需求,于是,中国成为了全球家电厂商眼中的金矿。
杜建君在接受《小康·财智》记者的采访时指出:“中国的彩电业是计划经济带来的,是二元市场。长虹、海信等企业不是国有的,就是军工转民的,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是从日本进口CPI生产线。而沿海的OEM加工厂,诸如康佳、创维的一部分等,都是从内销起步。”因此他认为这两类企业的核心技术都不过硬。
杜建君曾担任TCL集团营销副总裁兼集团公关部部长,数十年的行业经历让其对家电领域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认为,缺乏核心技术,导致了中国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出现了被松下、三星等外资企业瓜分的局面。统计数据显示,至2008年,外资在中国彩电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超过了60%。
这个数字严重威胁了中国的本土企业,尤其是随着平板时代高利润的远离,高世代液晶带来了新一轮的利润增长,中国的企业嗅到了这里的商机,所以出现了2009年中国市场上彩电企业疯狂上线液晶面板线的风景。
杜建君对中国企业扎堆液晶面板线并不觉得奇怪,他说:“平板时代到来的时候,中国企业就是一窝蜂地造平板,后来打价格战,还出现了长虹囤积廉价彩管的笑话。”
而TCL在整个行业都盛传产能过剩的年底,还去赶面板线的末班车,除了大环境的影响,杜建君认为,和TCL董事长李东生敢于突破和敢于超越的个性也有关。李东生带领的TCL是今年入围的第八条面板线,对此,李东生称:“从全球液晶电视的竞争中我们注意到,凡是拥有上游液晶面板资源的企业都是领先的,如三星、LG、索尼和夏普。”
李东生的眼界也是创维、海信等主要竞争对手的眼界,杜建君说:“中国企业的投资眼光就那么长,喜欢做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缺乏前瞻性。”另外他还指出,在以后的影视视野发展上,没有屏幕应该才是趋势。松下已经成功研发了投影机,“硬性的屏幕技术最终会被消灭。”
因此,目前企业在面板线上大手笔的投资,让人很是担心日后的成本回收和利润增长。
寻找契合点
众所周知,面板线没有上百亿的投资是无法启动的。因此,企业上线面板线没有政府的支持也是很难完成。
杜建君在谈及此问题时说,韩国、日本的彩电业能做的非常繁荣,是因为它们的战略都是政府战略。三星、LG等企业和国家战略都是一体化的,它们对外就是国家战略。而中国是个很会学习的国家,当年学社会主义,中国学的最认真,现在学市场,中国也学的最彻底,现在的中国市场比美国市场的竞争都更加充分。
但是,这其中我们看出,高市场化就是企业都忙着去竞争了,企业和企业之间在竞争的时候不会商量,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最先进的,结果牌一出,都差不多,导致的又是一场激烈的市场混战。杜建君称这种现象为“没有远虑,必有近忧”。他说,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中国没有战略储备,就好像平板时代来临的时候,国家没有应对的策略,只能任由企业一窝蜂式的自由发展。
如今,面板技术已经很成熟,韩国已经准备上10代线,可中国企业却还在扎堆上6代线,8代线,还是同样的问题。众所周知,电子产品的换代周期向来很短,等中国的面板线全部投产的时候,市场的风向不知道又转向了哪里?到时候,又是中国企业之间打的不亦乐乎,在产能过剩问题上纠缠不休。
问题是,中国一些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依然能保持良好纪录,杜建君认为并不奇怪,他说:“中国并不是因为创新创造了需求,而是因为内需创造了需求。”
就拿TCL来说,在经过国际化的挫折后,又去扎堆面板线,杜建君称是因为它保存了唯一的优势,就是拥有内需市场。估计这也是中国企业对即使有产能过剩危机也敢有恃无恐地去凑热闹的缘由所在。
可是,等液晶面板全部投产以后,中国的内需真的消化得过来吗?有人开玩笑地说,那时候,要想不打架,就把外资全部屏蔽掉,也许中国强大的内需就会让现在这些背靠背竞争的企业和平共处。
其实,说到这里,杜建君还有话要说,杜建君告诉记者,像TCL这种整机占据优势的企业,从战略上讲,担心上游供货,而选择游走上游也是一种必然趋势。
只是,在这种缺乏宏观战略的市场条件下,产能究竟过不过剩,还得竞争说了算,如果技术略高一筹,也许就成功了。
谁是炮灰
可是,成功毕竟是后话,2008年,上广电由于插足面板线巨亏18亿元已经给整个彩电业蒙上了一层阴影,加上京东方、龙腾光电2008年的表现都以亏损7亿元以上告罄,所以,2009年彩电业出现的这种意想不到的繁荣,有种死里逃生的快感。
这种快感究竟能够持续多久,没有人看的清楚,媒体对面板过剩也都是基于2012年的计算预期。不过,目前来看,面板线的混战已成定局。对此,中国光电协会液晶分会秘书长孙政民说,中国企业不能再陷入引进—追赶—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必须加大核心技术的消化吸收、自主研发,尤其要摆脱上游依赖。
只可惜,我们今天看到的仍然是引进—追赶—落后—再引进的模式。并且为了打压中国的新兴企业,日本夏普、韩国三星、LG等厂商已经开始大幅压低价格,这样就加剧了国内企业的亏损。
这是外企在利用优势向中国企业宣战,而中国企业还不知所谓的追赶,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TCL来说,李东生认为,到2012年,1500万台的液晶电视出货量完全可以消化华星8.5代线1400万片的年产能,他不相信产能过剩的情况会在华星出现。
可事情真的会有李东生设想的那么顺利吗?被称颂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真的能让整个中国彩电产业受益吗?等韩企的10代线实现投产,中国的8代线也实现投产,真的很难想象,在这种失衡的竞争中,谁会成为这场液晶面板线竞争的炮灰。
下一篇:不确定时期的营销创新